会员登陆

一百种理由,不如一份良知

发表时间:2017/03/30 00:00:00  浏览次数:171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   

读6月17日的《大庆晚报》,“救援”背后的两难抉择,说的是一个红岗区的年轻女子,外出办事,突然晕倒在公交总站附近的路边,在其晕倒时,现场众多的围观者中,竟无一人上前抢救。不参加抢救的主要原因,是人们担心抢救过程中,女子出现意外,自己担责……云云

看这篇报道,我想起了一句话:人对自然的敬畏是因为所知甚少,人对人的敬畏是因为所知甚多。救人怕惹上麻烦,于是选择了围观或离开,这不算,更可鄙的是还有人趁火打劫,顺手牵羊拿走了晕倒女子办事的一万多块钱,落井下石啊!我们的社会到底是怎么了?

怕担责的理由无论多么充足,我都为我们的社会难过,为我们的城市难过,为我们的良知难过。

“仗义疏财,扶危济困;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;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在人们的心中存在了几千年传统文化,在今天,为什么一触碰到现实,就软弱无力、灰飞烟灭了?人与人同情心的集体顿失,让我感到错愕和不安。

我反思。应该说,我们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,但我们的文明水平,道德水平还远远没有同步跟上,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倒退。失衡的社会,没有人是幸运者,今天他倒下没有人救助,明天倒下的可能就是你。对于人来说,生命是最大的一笔财富,所以我们要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。尊重生命,其实也就是在尊重我们自己,对待生命的态度,也就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精神境界和一个社会的文明层次。

小事情拷问真道德。现在来说,一百种不去救人的理由,不如一份深刻反省我们行为的良知。

良知,良心也。是人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,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、善恶和应负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。据说良心的自我发现有两个结果:要么从自己既有的作为中获得精神的快慰,要么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悔恨交加,以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过良心眼睛。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,最终要归因于良知。做好事不求别人的赞赏而只求无愧于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;做错事能扪心自问并深感内疚则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。我们的社会需要反思,毫不夸张地说,良知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。只有它才能使道德免于堕落。

和谐社会需要热心肠,歌里怎么唱了,人人献出一点爱,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美好人间。

上一篇:我本幸福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本站部分网文来自网络,如有涉及您的利益,本站表示歉意,请及时告知准时更正。

版权所有  蓝天网

本站全体管理员热忱欢迎您的加入      蓝天网QQ群:83443441

Free Web Counter